听佛音增福慧
佛音
点击播放视频
现在信佛、学佛的人很,但是正知的人很少。假如没有正见,就好比目标看错了,方法用错了,一旦见解错误,就是信佛、学佛,还是很难得到利益。学佛的正见有四点:第一、正见因缘果报:
世间上,您可以什么都不信,但是不能不信因缘果报。所谓缘起,就是说明宇宙人生都是彼此相互关係的存在。万物的存在,就是一隻小鸟,一隻昆虫,也要有树木、花草、泥土做食物;一个人的存在,也需要士农工商供给生活所需,甚至人的身体,也是四大和合所成。所以,您懂得因缘,在世间上做人,就要成就众生,成就好的因缘,不要破坏、嫉妒,您打倒别人,自己也不能独存。您懂得因果,就明白一切其来有自,就能自我负责。认识因缘果报,就能认识宇宙的真理,人生彼此相互的关係。第二、正见善恶业力:
能让我们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不会散失的,就是业力。业力好像念珠的线,把生生世世串连在一起。无论善恶,都有业力,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学佛修行不能不先把善恶业力认识清楚。您正见善恶业力,就会知道获得财富,要靠自己勤劳;受苦受难,也不要怨怪别人,不要怨天尤人,必定自己造业,所以有苦难的果报。您正见善恶业力,就会心无恐怖,承担自己的一切。第三、正见无常苦空:
在这世间,无常是真理,苦是实相,空是究竟的道理,但凡夫一听到苦、空、无常,就心生畏惧,以为无常是消极,苦就是一切,空是什么都没有。其实,空才能有。好比房子不空,如何住人?没有空地,如何起高楼?宇宙不空,森罗万象如何存在?眼耳鼻口毛孔没有空间,人就要死亡。所以,空不但是拥有,更是存在的意思,空,才能拥有万物。认识空,才能认识宇宙万有本来的面目。第四、正见佛道永恆您认识无常苦空,要求得永恆的生命,就要成就佛道,趋向涅槃。什么是佛道无您、无我、无生死分隔的「超越观」是佛无自、无他、无怨亲对待的「慈悲观」是佛道;无彼、无此、无人我差别的「缘起观」是佛道;无私、无欲、无利害得失的「平等观」是佛道。体证佛道的人,没有老死,没有生灭,生命的光辉能臻于永恆。
有了正见的智慧,对于是非、善恶、真伪,才能做正确的思惟判断,发诸于身口意才有正确的行为,而不至造下三涂之因,自然免受五趣轮迴之苦。
《杂阿含经》卷二十八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一、明了因果,勤修福慧。众所周知,因果报应与缘起性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和内容。《三世因果经》载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即是说,我们在今生的作为,是前世的果报;我们在来世的果报,来自于今生的作为。因果报应有三种: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生报,或是前生作业今生报,或是今生作业来生报;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因果报应与六道轮回同时并存,因果在六道中来回,六道在因果中轮转。佛教有偈曰:“堪叹人生苦,儿孙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这首偈子直观立体地展现了六道轮回与因果报应的不可思议。鉴于佛教因果报应之说,作为众生中一员的我们,理应积德行善、勤修们从事的职业,勿与杀生、偷盗有关,不能行有违伦理道德的损人利己的恶行,以免遭受因果轮回苦;我们不能干伤天害理、有违良知的事情,以免落入因果之中,自尝苦果;我们不能做坑蒙拐骗、阴险狡诈的勾当,以免伤人害己、落入苦果,等等。在工作中、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事一定要斟酌再三、小心谨慎,不能说过火的话、做过火的事,像恶口、两舌、绮语等“口业”,更是不能造下,因为造下口业也难逃果报。二、广结善缘,众善奉行。《七佛通戒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即是说,佛教的根本在于导人向善,引导众生广行善举、息灭恶念。当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善的念头、远离恶的念头时,世界也会变得清净无染,正所谓“心净,则国土净”。济群法师在《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文中写道:“善行能使我们内心善的种子得到滋养,所以在付出的当下,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得益。这正是佛教对于因果报应的更重要诠释。我们所做的一切善行,就像是给树浇水、施肥、除草、整枝一样,只要不断地积累善行,总会有收获累累硕果的那一天。广结善缘,比如用“四摄法”、“六和敬”来为人处事,用温暖柔和的话与人交流,用真诚无私的心与人交往,用宽广坦荡的心胸来做事,这些都是结下善缘的殊胜方式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结善缘的机会,比如在公交车内为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儿的乘客让座,在马路上及时将看到的垃圾扔进垃圾桶,见到残疾人过马路时搀扶一把,为需要救助的灾区同胞贡献一份力量,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献一份爱心,等等。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去努力,定能结下无数善缘。三、放下执着,看淡得失。佛陀曾说过:“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是说,众生都有佛性,但因为妄想执着,很难显露佛性、证悟成佛。佛教认为,一切烦恼和罪恶的根源皆是对自我的执着,故而有“为何团团转,只因绳未断”之说,这个“绳”就是指“执着”。执着的原因,往往是过于看重个人得失。如果一个人总想着个人得失,总是患得患失、难以自拔,必会活得特别痛苦。比如,追求完美的人,就会因为偶尔的失误而痛苦不堪;追求高效高质的人,就会因为一时的疏忽而破罐子破摔;执着于感情的人,就会因失恋而迷失自我;执着于事业的人,就会因事业上的不顺心而心生痛楚……如果把这些得失看得很淡,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得与失,不过一念之间,很多时候,得到不一定就快乐,失去不一定就痛苦,只要我们保持一份淡然的心态,就不会纠结于得与失之间。佛教里面讲到“随缘”二字,就是希望众生不要总是陷于执着之中,不要总是怀着攀援的念头而生愚痴,学会随顺因缘,坚定地认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有用这样的心态,才能轻松地放下执着、看淡得失,达到“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之境,不被执着所累,不被得失所恼。四、慈悲待人,宽容大度。佛教中有“菩萨低眉”之说,这个“低眉”就是一种慈悲,“慈予安乐,悲为拔苦,常怀慈悲,是菩萨心”。当我们进入寺院里,就会发现,不管是三世一切佛,还是诸大菩萨的造像,都是慈悲祥和的神态,有很强的亲和力与摄受力。这种慈悲,就是佛教接引众生的大智慧把佛菩萨的慈悲理念应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就是要慈爱一切众生、悲悯一切众生,时刻想着拔除他们的苦痛,给予他们以快乐。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父不慈,则子不孝。”即是说,父亲不知道慈悲爱护儿子,儿子就不知道孝顺尊敬父亲。上行下效,有其父必有其子。再拓展开来讲,领导不知道对下属慈悲,就得不到员工的真心;老师不知道对学生慈悲,就得不到学生的尊敬;丈夫不知道对妻子慈悲,就很难维系良好的夫妻关系,等等。佛教中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即对一切众生都很宽容大度,愿意接受他们的一切,更愿意帮助他们解决任何困难。慈悲心即是宽容心,慈悲对人就是宽容待人,不斤斤计较,不睚眦必报。我们若能以慈悲心对待身边的人,以宽容大度对待遇到的事情,就能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助力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五、直面无常,笑对人生。《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即是说无常的道理。佛教从因缘法的角度,提出诸法是因缘生,因缘会变异而终将灭坏,因此说无常,说“四大皆空”无常的示现,时刻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比如人生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就是无常的明证。人生中一切突如其来的变故,皆是无常的彰显。特别是死亡,是无常的体现。佛教所讲的“无常观”,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生死观”。面对无常,我们只能坦然面对,用勇猛精进来化解无常来袭。而勇猛精进的前提,就是要征服内心的烦恼,战胜心中的敌人,战胜自我。庄子在妻子死亡时,鼓盆而歌,认为死亡是另一种复活;阿基米德看到罗马士兵过来逮捕自己时,不慌不忙,请求他们留几分钟给他,他好把一道几何定律写出来,留给世人;临刑前夕,谭嗣同在监狱的墙壁留下“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悲壮诗行……面对无常,他们沉着应对,淡然处之,毫不畏惧,这种积极的人生观值得我们学习。直面无常,笑对人生,我们才能心无所住、心无挂碍,才能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佛是觉悟的大导师,佛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个对于宇宙人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佛法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集合体,能给我们的人生以指导,助力于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觉醒。佛法如烟海,既博大精深,又直指人心,只要我们认真、用心地去学、去参悟,一定能有所收获,有所启迪。愿诸位同修、善友皆能在学佛的道路上,沐浴禅悦法喜,获益无穷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愿心像莲花》
音乐
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