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梅县一直有这样的佳话“黄梅有女皆挑花,挑花绣朵人人夸。千万莫做整巴掌,嫁不出去没婆家”。黄梅女子挑花技艺在其一生中有三大高潮时期,分别在诞生礼、婚礼、和葬礼上,这是她们展示自己黄梅挑花本领最重要的三个时期。“巧女”的第一大高潮是婚礼,她们将自己对意中人的情感,对未来家庭的美好愿望,一针一线地挑制在自己的嫁妆中。
在婚礼过程中,她们的挑花作品就是一个小型的展览会在黄梅婚俗中有这样一个习俗,在女子出嫁当日,要把新娘的拖鞋“统”入新郎的拖鞋中,因为“统”字和“同”同音,以谐音取“同偕到老”的美好寓意。此外,为了与“同”相映衬,讨好寓意,新娘会选择同色的面料和同样的花色制作嫁鞋。正因为黄梅结婚是特殊的习俗,他们闹洞房的时候会多一项介绍挑花和互相评价挑花的环节,这一过程称为“问花”,他们也会把打趣逗乐的话题融入“问花”的内容里,例如新娘挑选的枕头上的莲花,为什么是蒂莲花?头巾中的鸳鸯如何与荷花嬉戏?门帘的牡丹和凤凰指的何人?帐沿的喜鹊怎样登上枝头?往常聪明机敏的新娘,也会被宾客的连番发问红上脸颊,只好笑着不说话,而这时展示作品的男女俟相会为新娘解围,用歌曲或者诗句来含蓄地回答大家的问题,婚礼会在这几句话中达到高潮。
怀有身孕的“巧女”为即将出世的孩子挑制衣物是第二大高潮。这饰物,黄梅人管它叫“毛虫”,此时的作品是妇女的第二次对外大展示,所挑作品主要为婴儿所使用的涎围、抱裙、荷包和虎头鞋帽等实用物品。等到“毛虫”挑完,先返回到娘家存放,直到新生儿降生后待“洗九朝”那天,娘家的大母舅送过来,叫做“送祝米”。在原路返回时要让路人进行细看和点评。相较于结婚时,“送祝米”会更张扬,手艺精巧者也会在路人的讨论中耳耳相传,名声于四里八乡大振。
到晚年的“巧女”为自己和自己的丈夫挑制故去时所穿的寿衣等是第三次高潮,这些陪葬品将随逝者在白事上一起下葬,其一生挑花手艺随着亡人的告别而终结,只留个后人的念想,葬礼中,逝者生前用过的挑花用品作为陪葬品,以及白布上用青线挑的万寿花,又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的哀思。
从结婚到为孩子挑制衣物以及去世前的准备,这三次使黄梅妇女挑花技艺达到了顶端,也是与他人竞比的三大赛事,民众朴素的荣辱感促使她们的挑花手艺随年龄愈发精湛,也进而促进黄梅的挑花工艺不断发展。所以黄梅“有女皆挑花”,不会挑花的姑娘被人瞧不起,戏称为“整巴掌”(意即手指不灵活),难以找到婆家。她们从待字闺中直到为人夫为人母,练就一双巧夺天工的手艺,源于毕生始终手工不辍,黄梅挑花使黄梅县的绣女们拥有了勤劳和欢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