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痤疮的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421470077907&wfr=spider&for=pc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他师从沈从文先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作为普通大众,我们很好奇,“纯粹的文人”是怎样生活的呢?会不会整天深埋在书山文海中,过着与世隔绝、独来独往的日子?或者一开口便是“之乎者也”,像一个有着文人酸腐气的老学究?
其实不然,汪老的生活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心思细腻而温暖。他深爱着居住过的每一个地方,仔细观察身边的每一个人,并被这些地方和人物所感动。
许多平凡的点滴都被记录整理在散文集《人间自在》中。
《人间自在》分为“少年欢喜”、“美,至少要包含一点偶然”、“无事此静坐”、“人间可爱”四个章节,精选汪曾祺40多篇代表作,呈现了汪老数十年散文创作的精华。
让我们跟随汪老的文字,一起去领略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吧。
01.不幸的童年,温暖的家
汪老有三个母亲,生母杨氏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那时他还太小,对母亲没有什么印象。长大后,只能从画像里看到母亲的样子,从母亲留下的大字里揣摩她的神情,从邻居的记忆里找寻她的和善、温柔。
张氏是汪老的第一个继母。她的身体也不好,一入门便要抚养“前房”留下的三个孩子,这个后娘可不好当。她从来不议论别人家的飞短流长,只是默默地没有丝毫埋怨的照顾孩子们和家。汪曾祺说,他的童年很幸福,肯定是因为这个善良的继母的缘故。
第二任继母是任氏。任氏入门的时候,汪曾祺已经十七岁了,彼此之间没有很多相处的时间,更多的是客气和尊敬。
比起不长寿的前两任母亲,父亲给予童年汪曾祺的爱更多,影响更深远。父亲年轻时是运动员,会许多种乐器,会画画、刻图章,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父亲的手很巧,元宵节的时候,他给孩子们做漂亮的荷花灯;清明节的时候,用琴弦给孩子做风筝;秋天的时候,在西瓜皮上镂刻出很细致的图案,里面放一根蜡烛,做撒下绿光的西瓜灯。
汪曾祺的童年是美丽的、令人羡慕的。
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格局就有多大。不善言谈的母亲用爱温暖着他;父亲的文艺细胞熏陶着年幼的他;父亲常做公益慈善活动,这些事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这些满溢的情怀铺满童年汪曾祺的成长之路,让他拥有了一颗慈悲善良、敏感有爱的心。
02.出淤泥而不染
生活里的一切,汪老都爱,他爱美食、爱花草、爱动物。
每年他都要在院子里种两缸荷花,种荷花可费事,要在缸底铺半尺厚的马粪,把藕秧子盘在马粪上,再倒进半缸河泥,河泥晒出裂缝之后,还要往缸里倒满水,才能慢慢培养出荷叶、荷花。
荷花是清香的,嫩*的小莲蓬是可爱的。雨打荷叶的时候,叶面上的雨水像水银一样摇晃。冬天,荷叶枯了,落满雪的荷叶缸是另一番风景。
只有挚爱生活的人才能不畏肮脏和繁琐,用马粪和河泥培育荷花。想必闻着花香,看着荷叶在雨中轻摇的时候,汪老心中绝妙的文采正在摇曳生辉吧。
03.抒情诗人沈先生
汪老说:人间可爱。他的爱是博爱,他爱自己的恩师沈从文先生,爱西南联大的好多教授,爱自己的同事、友人、同学,也爱楼下可爱的大爷大妈们。
汪老说,沈从文是一个复杂的作家。沈先生的写作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表现方法,都有自己独到的一套。
沈先生最大的特点,是为了教学的需要而写作,为了给学生示范,教他们学会用不同方法处理不同问题。沈先生的学生都觉得这是效果很好的教学方法,可惜这种师资实在是难得。
即便是教学,沈先生的文章也从来不矫情,他总是从生活中提出思想,又用思想去透视生活,把自己对颜色、声音、气味的敏感全部融入于作品中。
可惜,沈从文先生改行了,他变成了一个文物专家。他谈陶瓷、谈漆器、谈刺绣,却很少谈文学,不再写小说、散文。不知道对于整个文化史来说,是得是失。
“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汪老用他的文字来追忆故人,却不做评价。他在笔墨中挥洒心性,剖析自己的内心,描绘美好生活,诗意人生。他让艺术以生活之态,慷慨地融入文字,以抒情的笔调叙述永不过时的人文关怀。
读《人间自在》,品真性情,千般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