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951583.html年前岁尾,是穿城而过的母亲河最忙碌的时候。十多年前,马尾河河床上修起了几处梯级橡胶坝,就连冬天也可以将上游来水拦蓄起来。河里只要常年有不低的水位,整个河道一下子变得妖娆起来:垂钓的老人多了,虽说只是钓些小鱼虾,也足以让他们打发一些闲散时间;栖息的白鹭多了,它们或者涉水觅食,或者振翅盘旋,河道一下子变得生机盎然;最重要的是,每年的春节灯会在河道上绵延三四公里。火树银花不夜天,夜晚河道两岸闪烁的霓虹,给我们平淡的生活抹上了不少亮色。
图注:渔民
而我们最喜欢的却是在河里放河灯。放河灯的中国民俗起源甚早。原始社会,限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较长时间,人们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渔猎时代,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为小船,放祭品点上蜡烛,彩纸作帆及灯笼放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台湾、福建、广东渔民中流行,叫彩船灯。奴隶社会的公元前11世纪周代,周公辅佐武王卜城洛邑,在曲水设宴庆祝,“流水泛酒”,“羽觞随波流”,夜以日续,放酒杯的盏上点灯,曲觞流杯演变的灯酒逐波。
图注:放河灯
春秋时代的《诗经》,记载了秦洧两水秉烛招*续魄、执兰除凶的民俗。奴隶社会是侵略邻国、战争不断的社会,用船载火攻城摧寨时,对阵亡将士水葬,船筏置鲜花燃灯已成惯例。周代八月十五有以火迎寒即围篝火歌舞活动,“举灯蟾魄圆”。晋代在每年月亮最圆最亮之夜,“纵情玩月、火烛竟宵”、“载船玩月”。这些活动,比汉代出现的道教、汉晋传入中国的佛教都早。
图注:花蕊夫人
近代,福建人民利用潮汐顺风,用纸、布、绸、塑料、金属制作河灯,漂浮到金门、马祖,灯壁写有亲人团聚、两岸三通、早日一统、振兴中华祝词,灯船上还装有慰问信和礼品,使放河灯又有了新的时代气息。成都在汉代是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代有扬一益二之说,游赏之风冠于西南,闻名天下。后蜀孟昶的花蕊夫人百首宫词中,有“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降诞辰”记载,可见盛行中元节之早。“河灯亮,河灯明,牛郎织女喜盈盈”、“河灯一放三千里,妾身岁月甜如蜜”、“放河灯,今日放了明日扔”等民谣、竹枝词,可证习俗的久远。
图注:放河灯
放河灯是许多孩子最喜欢参与的游戏。放河灯前当然要制作河灯,这是一项启迪智慧的亲子活动。制作河灯的工艺和原材料都特别简单,一般都是用各色的蜡光纸糊成的,把一张正方形的蜡光纸的四角粘起来。在灯碗里用泥捏成泥盘,在阳光下暴晒晾干后,泥盘里加一些油。灯芯一般都是用麻绳做的,这样的灯芯,燃烧时间长,抗风性也强。在放河灯前,将河灯底部浸入蜡烛油中,然后趁蜡油没有凝固时放在沙子上,这样有些沙子就粘在了河灯底部,增加了河灯的重量,不容易被吹翻。嫌麻烦的,也可以直接在莲花形的厚纸上固定一截小蜡烛,这样更加方便。
图注:河灯
我们家每年都会放河灯,这是我家进入腊月底的例行公事。三个人三盏灯,每个人亲自点燃自己的河灯,然后送上自己的祝福。我和妻的祝福大同小异,每年都差不多,不外乎祝福家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孩子学习进步。而女儿就不一样了,她的祝福年年都在变:上幼儿园时,祈祷我们带她到省城去逛动物园,看看熊猫或者要我们买什么玩具;上小学了,就祝福自己成绩进步,年年都考满分,当第一名。看着自己的河灯泛着红莹莹的微光,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心里就会升起一股满足感。盏盏河灯,盛满了人们的祝福和祈祷。红灯盏盏,就像是满天星子落入河中,又好像万朵红莲在太液池碧波之上争芳吐艳,让人觉得特别温暖。
图注:放河灯
放河灯在我国源远流长,不过时间多在中元节,而现在放河灯只是一种形式,时间点已经不再重要,大家看重的不过是河灯祈福的功能罢了。神州各地都有江河,因此燃放河灯的习俗也遍布长城内外。北方一般称为“放河灯”,广东叫“放火灯”,南京则称“斋和孤”。《金陵岁时记》中记载:“金陵人家延伸舟次诵经,剪五色纸为荷花灯,沿水放之,俗称斋和孤。”广东人则把放河灯与求子习俗联系在一起。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九中写道:“海丰之俗,元夕于江干放水灯,竟拾之,得白者喜为男兆,得红者谓为女兆。或有诗云:元夕浮灯海水南,红灯女子白灯男。白灯多甚红灯少,拾取繁星满竹篮。”可见广东人在元宵节燃放河灯,已经跟现在过春节放河灯的习俗差不多了。
图注:祈福
河灯是年节的眼睛,亲情的使者。盏盏河灯声声祝福,为自己更多是为亲人,当祝福充盈在天地之间,我们会时刻感知到那份温馨,那份期盼。
又传,放河灯起源于广西资源县城合浦街。自古以来,资江是沟通湘桂交通的重要水道,合浦街是湘桂往来客商的聚散地。唐宋年间,由于佛教的传播,合浦街传入了“盂兰盆会”的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半举行“盂兰盆会”超度历代宗亲、不幸丧生水中的船夫、排工,并放莲花河灯祭祀祈福。至清代,合浦街商会组织实力雄厚,年年承办河灯节,放河灯组织更加有序,人们通过放河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人们的祝福。现在,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夜,在县城风雨桥河段集中放河灯,把“七月半”河灯节引向高潮。
图注:河灯
夜幕降临,县城到处挤满了来自县内外的人群,资江两岸只见密密麻麻的绵延。届时,礼炮雷鸣,烟花飞舞,彻夜通明。伴随着少男少女“古来涛涛资江水,月半歌节放河灯;山歌阵阵表心迹,河灯盏盏祈太平”悠扬婉转的山歌声,资江九龙灯霎时齐明,盏盏河灯次第点亮并漂放,一时,银河仙境坠入资江。千鱼戏水,喜迎嘉宾,百鸟朝凤,莺歌燕舞;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一排排,一组组,一列列创意吉祥、制作精美,花样繁多、五颜六色的大小河灯,托着心愿,带着祝福,随江水缓缓前行,伴歌声流光溢彩,这就是神话般的“万盏河灯漂资江”奇观。
图注:苗族
资源县河灯歌节起源于五排地区的烟竹村。车田、两水、河口三乡所在地俗称五排地区,是浔水发源地,历来为苗、瑶、汉等多民族杂居地。相传,在宋代,五排最大的苗族家族杨氏祖先就为避兵乱迁居两水乡的烟竹村,垦荒开地,落户安居,子孙渐渐兴旺,同时山歌也在这里扎根。五排山区交通不便,生活贫困,人们往来交通不便。烟竹苗民便于七月半祭祖期间,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对唱山歌,一来纪念祖先,二来感叹生活的艰辛和对未来的憧憬,年轻人则趁机以歌传情,借歌示爱。随着河灯歌节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河灯歌节”已成为资源县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彭忠富/整理;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