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采莲曲》,便是古典诗词中关乎荷花的一首千古名作。它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之手,是王昌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采莲曲二首》的第二首,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夏。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诗词直接抒写荷花之美相比较,王昌龄的《采莲曲》因采用了以花喻人、以人喻花的表现手法,要含蕴隽永的多。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首先,诗的第一句“荷叶罗裙一色裁”,便是既写花又写人,即荷叶和采莲少女的裙子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一样。虽然真要说起来,以颜色相近作比喻很普通,但当采莲少女置身莲池,再说荷叶与罗裙一色,便是一道美丽的图景了。
因为此时的采莲少女,显然已经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也就是无边的荷叶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如此一来,采莲少女的美和荷花的美,也就会保持一致了。其实在《采莲曲二首》的第一首中,王昌龄就写有“吴姬越艳楚王妃”,来形容采莲少女的美,即采莲少女之美,犹如吴越国色,恰似楚王妃嫔。
然后,诗的第二句“芙蓉向脸两边开”,即紧承了第一句中的和谐统一,它的意思是说,采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就好像红艳的荷花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一样。由此可见,在王昌龄眼中,采莲少女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而荷花除了自然美外,则多了一份人性美。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诗的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它紧承前两句,意思是说采莲少女混杂在莲池中已经难以辨认了。即采莲少女的绿罗裙与荷叶互为一个整体,几乎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罗裙;采莲少女的脸庞与红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也几乎分不清哪是少女,哪是荷花。
于是便自然有了最后一句“闻歌始觉有人来”,即听到采莲少女的歌声后,才发觉池中有人在采莲。可见王昌龄的《采莲曲》是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使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进而来写人和花的美。虽然它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却含蕴隽永,美到令人心醉。
中国诗词短小而精悍,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古人写诗最注重讲究“炼字”。“炼字”即诗人运用简练、生动、含蓄、优美的字词进行锤炼与搭配,从而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精妙,将诗人的情感刻画得更加入木三分。
很多父母让孩子学古诗,就是觉得古典文化里有太多的营养,能锻炼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等等。
读诗词既可以无形中培养一个人的气质;
同时也能增加一个人的学识和见识
如今新教改的内容变动,也足以说明这一点。
高考各科题目阅读量都比以前增加了5%~8%
语文题目难度也在悄悄上升。
特别是古诗词的分量,增加51%
人人都在感叹,本来就不好背诵的古诗词
现在又增加了比例,以后古诗词学不好,会严重的为成绩拖后腿。
除此之外,对古诗词的考察,也不仅仅局限于诗词本身
还会继续延续到诗词的背景,诗人的生平等等的延伸知识
更加重视诗词整体的考察。
课本中的知识想要满足孩子的是完全不够的
而且课本中的诗词介绍比较无聊,孩子看不进去,有些地方也理解不了。
在这里向广大孩子、家长和热爱古诗词的朋友们推荐这套《中国诗词鉴赏》,这套书可以对孩子进行古诗启蒙,高年级的孩子可以通过这本书对古诗的理解,来搞定语文题!
并且《中国诗词鉴赏》正式与现行中小学通用《语文》课本接轨;教育部官方网站倾情推荐!
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
融合了一百多位名师的翻译和考题预测。
高考各科题目阅读量都比以前增加了5%~8%,语文题目难度也在悄悄上升。
这套书籍总结了考试所有常考的古诗文,并且标注了常考点以及常考题型。
书中详细梳理了大赛选手的答题,更精心润色了评委点评,将节目中的知识浅显、系统地凝结在书中,供喜爱节目、喜爱诗词的读者翻阅、梳理。此外,书中还添加了与每场主题相关的画作和同主题诗词拓展,可见古人留下的瑰宝,节目中展现的只是万分之一呢!
除了文化上的干货、硬货以外,董卿、王立群、康震、蒙曼、郦波为书籍精心撰写的推荐语,众多节目打造者的良苦用心都收录书中,与读者分享诚意之作的诞生。
现在全套《中国诗词鉴赏》8册只需99元,平均一本不到15元。
这是兼顾知识性、趣味性的诗词书,读者们不仅可以提升文化素养,也可用收录的题目自测对诗词掌握程度,将自己慢慢修炼成真正的诗词达人!
大家若想加深诗词知识,或者享受徜徉在古诗词中的美好,或者在接下来的第七季中大展身手,或者作为诗词积累,或者当作写诗启蒙,入手一套《中国诗词鉴赏》全套8册的诗词大合集,都会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哦!
一套在手,铭记心口,可以说以后在诗词的江湖里,是想咋走咋走!
如果你需要,点击下方即可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