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欣赏国画的“六法”,前面已经讲过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参看拙文《如何欣赏写意画?边看名作边讲解,零基础都能懂,提升你的品味》)、“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参看拙文《提升你的品味:边看名作边学欣赏中国画,快速增强艺术修养(中)》),今天继续讲余下的“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咱们用来示范的图同样来自大写意花鸟的开创者徐渭的经典之作。
经营位置——《墨荷图》
墨荷图
接下来的“经营位置”指绘画创作中的构图(章法\布局)。
构图真要讲起来完全可以写一本书,一笑在这里结合徐渭的《墨荷图》简要的讲一下。
普通人最常用的就是中心式构图和等分式构图。
中心式构图
等分式构图
学过一些美术和设计的,或者有天赋的,喜欢采用井字形构图或黄金分割构图。
井字形构图
黄金分割构图
徐渭的《墨荷图》更加“专业”,采用了“之字形”构图(又叫S型构图)。
不要问为什么采用这种构图会好看,真要讲清这篇文章打不住,小白记住这种构图好看就行了。
这幅画疏密对比也处理的很好——中国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你看看荷花荷叶聚集在一起的地方是不是密不透风?这样就形成了视觉中心。而充分的留白又使整个画面显得很透气,还营造出了一种“孤芳寂寥”的高洁之感。
为了避免上方过分空白,徐渭还写了一首题画诗,这样使画面形成了上下的均衡,也与下方的蒲草荷梗形成呼应。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画面留那么多空白是浪费,实际上把整幅画填得满满当当那是民间画、西洋画的做法。中国画一向有“留白”的做法。
留白就是在书画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更加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这是中国传统艺术里独到的技巧。
《墨荷图》中没有画水,但留白就起到了水的作用。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还提出了“计白当黑”的说法,即将字里行间的虚空(白)处,当作实画(黑)一样布置安排,虽无着墨,亦为整体布局谋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绘画也是如此。
其实,“留白”跟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密切相关的。
庄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民间也有“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说法,这代表了中国人的一种认知,并把它上升到了哲学层面。
《易经》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不是不追求大圆满,而是留有一线给变化,给莫测的天机,这里面那个遁去的一”,就是留白。
哪怕我们不了解这些,在日常应用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留白的作用。
比如一个房间,各种家具、物品摆得满满当当并不好看,还会让人感觉逼仄压抑,只有留出比较多的空间,才会令人感到舒适,看起来整洁大方。
在设计上留白尤其有用。客户要的“大气”、“尊贵”往往跟留白的多少密切相关。只有毫无审美的客户才会要求什么都往上加——这种做法其实就是暴发户的心态:以前没有,现在有的全部摆出来,生怕人不知道老子发达了。
随便找的两幅图做对比
说了这么多,其实普通人要想了解构图好不好看,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自己也画一张同样题材的,画完后一对比就明白了。
传移模写——《戏蟾图》
戏蟾图
传移模写原本是指提高绘画水平的方式是临摹,但用到鉴赏绘画上就是看画的师承。
那欣赏画的时候,为什么要了解这个师承呢?
因为任何一个画家都不可能凭空创造出一种画风、画法和画种,每一个画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步、变化的。如果没有这个师承,那很多画家的作品就和小孩子的绘画没有区别。
换句话说,哪怕是看起来像小孩子随意涂鸦的抽象画,也有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我们了解了师承以后,就可以去判断这个作品比起画家之前学习的有没有进步?进步在哪?
这就跟鉴赏美食一样。美食家品尝以后要分辨出这个菜是汲取了哪些菜的做法?采用了什么技巧?做出了哪些改变?这样一个品鉴的过程,也是欣赏的一个部分。
只不过要做到能看出师承,就需要具备深厚的美术史知识。
这也是我写中国美术史系列普及文章的目的——提高大家的审美能力。
像徐渭的这幅《戏蟾图》,画的是“刘海戏金蟾”的故事,但人物造型和笔法和五代的石恪、宋代的梁楷是一脉相承的。
石恪《二祖调心图》
梁楷《泼墨仙人图》
只有见得多识得广,你的审美才能提高。
这就好像以前网络电视都没有的时代,偏远地区里的人对于美女的标准就是“屁股大好生养”。等到进了城,慢慢的他就会觉得“腰细肤白”才是美女。如果他有幸进了时尚圈,他看美女就会是“长腿宽肩高级脸”了。
写意画作为一种侧重表达画家主观意识的画种,更需要对画家师承的认识,不然很容易被带歪,或者看完后不明所以。
结语
对中国画的欣赏,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一笑在这里以3篇文章带你入了国画欣赏的门。
虽然我不敢保证自己讲的是%正确,但90%以上还是靠谱的。
一笑希望看了这篇文章以后的你,能够提升审美,对国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笑也希望画家们多做一些知识普及性的工作,不要老是拿一些高深的理论、专有的名词去糊弄人。
同时,一笑也希望在绘画市场能够树立起一套清晰明确的评判规则,不要让鱼目混珠,也不要让人的地位、权势、财富、名气等成为衡量绘画作品价值的标准。
但愿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双能够欣赏美的眼睛。
但愿中国之美再次盛于世界。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