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寺以东,荷花荡南侧,石径之北,有巨石长方形,石色苍黑,东西偃卧。此为“振铎岭”刻石。
摄于年12月26日“振铎岭”字刻于石之上面,若非置身石上,难以看见。
“振铎岭”字右有诗一首:
化美风淳宇宙平,那比古铎更重鸣。
携来岱岳埋还振,为对高山慰素情。
落款:玉老僧
摄于年7月19日玉老僧即释·元玉(-),号祖珍,自号古翁、苑庵、玉老僧,世称岱岳老人、石堂老人。康熙九年(),受邀自青州法庆寺来泰山,卓锡普照寺,凡历二十余载。
元玉历时八年,于荷花荡创构“石堂”,题有“石堂十二景”,并各有长短句以记。此为其一。
“振铎岭”,不过一石耳,唯解其名、解其诗、知其事,方得其味。
摄于年7月19日“化美风淳”,指教化之美,民风之淳。
铎,有舌的大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振铎以警众。“古铎”,喻指教化,诗人元玉身兼儒、佛两家,此处当指儒、释之教。
“重鸣”,当为“鸣重”之倒置,为押韵故。意为鸣声很重,喻影响之深。
元玉禅师自青州法庆寺而来,故曰“携来”。
“素情”,长久之心愿。
“慰”,心愿已了之意。元玉来后,再辟榛莽,使普照金碧重辉,寺风再振。
摄于年7月19日诗意粗译为:我自青州携佛法来泰山,虽深居山林,然教化广施,遂至民风淳厚,四海承平。可对山无愧,心愿了矣。
元玉禅师住持普照,其时邑之士大夫咸与之游,以得其句为脍炙人口,于当地之风影响不可谓不深。
普照寺内-泰山石堂老人元玉禅师造像石汉代淮南王刘安《上武帝书》有言:“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后化之为“泰山安则天下安”,畅晓天下。“泰安”之地名亦由此而来。
而元玉禅师反其意而用之,其《国泰民安铭》曰:
愿天下人泰,泰山始是泰;
愿天下人安,泰安始是安。
若是一人不安,便是泰安不安;
若是一人不泰,便是泰山不泰。
把“泰山”由“天下”之前,改置于“天下”之后。顺序一倒,意别天壤,似天两重。
“元玉禅师造像”石后镌有-国泰民安铭“泰山石堂老人元玉禅师造像”石后镌有《国泰民安铭》
范文正公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
地藏王菩萨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之愿。
元玉禅师与之同。
今观其《国泰民安铭》,言语铿铿,振铄古今。
其“古铎重鸣”,岂只“振铎岭”?更乃将“振铎古今”、“振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