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简介:
薛小勤,现为扬州市美协副主席,扬州市瓷画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美协理事,扬州职业大学副教授
▉王汉/文
艺术是精神的。一个人艺术发展的历史便是这个人的精神发展史。
我欣喜于画家薛小勤近来的荷花系列作品,本来以“和”为题,但当我认真研读了他近二三十年的作品,我突然冒出了上面的想法,便习惯性地遵循着研究艺术史的思路,将画家的画放在显微镜或望远镜中,去考察一个画家的足迹,或许可以窥见这么多年来大家一起所走过的路。
薛小勤早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美术创作组的一员,那一阶段的经历为他打了坚实的绘画基础,特别是人物的造型技巧。在当时艺术为工农兵服务方针的引领下,人们普遍认为,画人物才能更好地反映工农兵的活动,而静物与风景只是为了展现人物活动的空间。
某日,我与薛先生于画室无事神聊。桌上有一张旧宣纸,一支小毛笔。薛先生拿起了笔,一支烟的缭绕后,一线描古代仕女居然跃然于纸上了。我大为惊讶:一向知油画为其擅长,不料却于国画白描也有如此神通。薛小勤说,这是早年在美术创作组打下的基础。他说,那时人们都靠速写创作,绝不会像现在一样拿个照片描来描去。
我以为,薛小勤在军队美术创作组的经历对他的另一个影响就是群众意识,即创作的受众是为了一个更广泛的大众群体,而非一小部分人。
若干年后,薛小勤告别京都,回到家乡扬州从事美术教育。年小勤的油画作品在全国开始崭露头角,作品《祭》参加了第七届全国美展。此后,他的作品便经常出入于全国性的各种展览。
薛小勤的油画创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其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画家经受了新时期艺术思潮的洗礼,已然自觉于中国与西方的文明冲突,自觉于古老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在不断探索和寻找中,选择了石狮、女人这些素材作为创作母题。然而这种自觉又是朦胧的,模糊的,混沌的,是无法寻找到方向的。为什么?是因为这种思考与探索又是近乎玄虚的,高尚但却少了些底气、地气。尽管他还在坚持部分的写实以期观众能够分辨出物象来。从上世纪80年到本世纪初,薛小勤先后创作了《流年碎影》系列、《古风》、《花非花》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石狮子和女人体是主要的母题,而手法却是蒙太奇式的,有些近乎达利式的幻境,近乎西方超现实主义,从中亦可找到杜尚的《走下楼梯的女人》中所使用的手法。
作为观者,我更喜欢的是《古风》,它恰恰是石狮和女人体两个母题的拼合,然后再加上一面铜镜。在画面中,这三个物体笼罩在烟雾之中,比《流年碎影》与《花非花》所营造的背景更加让人难以捉摸。相对于《花非花》中的女性形象,这里的女人似乎有着更深的意含,是象征着西方文明?还是象征着欧美古典风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头顶的石狮。古老与年轻、皴皱与光滑、健壮与柔弱、中与西、雄与雌、上与下,诸种碰撞融为一体。而女性的沉思状,更将观者引入玄之又玄中。令人难以揣度的是女人背后的铜镜,其为什么要在这里出现?画家想要照见什么?
这些作品,画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面构成手法,背景与主体物之间的空间与虚实关系处理,主体物的虚实和取舍处理,以及不同物体间的衔接构成,形成了画面的疏密虚实关系。或许正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西方艺术影响,使画家形成这样的创作风格,这种风格又体现在他后面的荷花系列的创作中,正是这种风格让传统的荷展现出了别样风采。
年,薛小勤参加中国金陵百家的《晨装》是另一件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