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谷羽
词,又称长短句,最早出现于隋唐,兴盛于宋代。晚唐五代的《花间集》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词集,影响深远。温庭筠堪称其代表。他的《菩萨蛮》是花间派的典型作品: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花间词人,爱用华丽辞藻描绘女子容貌服饰,内容多写男欢女爱,华美艳丽,但格局狭小,往往限于绣房闺阁,纱纬鸳衾,香软温柔,缠绵绮靡。这种风格一直影响到北宋诗坛。
欧阳修早期词创作,明显接近花间词风格,比如他的《南歌子》: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用语华丽不让温庭筠,只不过词中增加了形体动作和问话,格调愈发生动,摇曳多姿。
北宋初期,社会安定,歌舞升平,官员宴饮聚会,歌妓歌舞助兴,成为上流社会的常态。官吏与歌女交往毫无忌讳。这在欧阳修词中亦有反映。如他的《浪淘沙·今日北池游》,就有这样的片段:
好妓好歌喉。不醉难休。劝君满满酌金瓯。纵使花时常病酒,也是风流。
尽管年轻的欧阳修倜傥风流,但他深知“诗庄词媚”,词,是“末技小道”。这种小令不过是悦乐遣兴的工具,难登大雅之堂。他在《归田录》中有几句话别有意味:“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由此不难看出,短词小令在他心目中的位置。
不过,随着岁月增长,社会历练,加之仕途挫折,遭遇贬谪,忧患意识渐长,欧阳修对词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在他笔下,词的题材渐趋开阔,除了男女之情,也写人生体悟、悲愤感慨,甚至有咏史之作,不再是一味的柔婉香软,笔触趋于多样化,阳刚成分日益明显。
即便写情,也跳出了花间派的窠臼,意境开阔新颖,格调不俗。比如《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语言质朴,接近民歌,时间对比,用环境的相似与变化,衬托人物的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而《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这首词,写出了欧阳修的旷达情怀。其中三句“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虽说是对刘原甫的褒奖,但也是词人的自我写照,字里行间充满了豪情与自信。多年以后,他的学生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从这两首词,不难看出两位卓越词人的心灵呼应,师生之间的感人情谊。
欧阳修熟读经史,牢记历代兴亡故事。他有两首词写唐玄宗与杨贵妃。先看《渔家傲·乞巧楼头云幔卷》下片:
奕奕天河光不断,有人正在长生殿。暗付金钗清夜半。千秋愿,年年此会长相见。
把玄宗皇帝与爱妃杨玉环七夕夜晚盟誓写得活灵活现,异常生动,堪与白居易的《长恨歌》比美。
另一首《浪淘沙》,依旧写两个历史人物: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词人只选取了两个情节,驿使飞奔千里送荔枝和马嵬坡贵妃殒命,就把“荒淫误国、断送江山”的主题表达得惊心动魄。用词的简短篇幅,描写如此重大的历史主题,非大手笔,难以驾驭这样的题材。
欧阳修凭借超人的学识与才干,受到皇帝赏识与重用,曾任翰林学士、副宰相,担任主考官。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都是他选拔提携的精英才俊。但是他也经历过坎坷挫折,当过县令和郡守。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体会到:诗穷而后工。他的有些散文杰作和诗词名篇,多写于逆境当中。这些诗词抒写年光之叹、表现生命感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晚年退休之后,欧阳修回到当年担任太守的颍州。远离了官场的纷争,亲近自然,在山水风光中守护心灵的宁静。十首《采桑子》,写颍州西湖,笔触空灵,臻至化境。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采桑子·其一》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采桑子·其三》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采桑子·其八》
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采桑子·其十》
观察体会之眼光细腻,情感表达之精彩传神,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上完美,这样的词,属于词苑精品,传世佳作。这样的词作,标志着欧阳修超越了花间派,成为宋词的杰出代表,对后辈词人影响深远。
欧阳修《临江仙》的“庭院深深深几许”,让李清照赞赏不已,几次试笔仿作。
欧词的旷达,给苏轼以滋养,助其走向豪放;欧词的温婉,影响到秦观,使其倾心婉约。
欧阳修不仅是杰出的史学家、政治家、卓越的诗人,也是一流的词人,是宋朝文坛盟主,一代宗师。他无愧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称号。
欧阳修评价苏轼:“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
苏轼评价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中国唐朝有李杜,宋朝有欧苏,这是中国文学史的荣耀,也是中国读书人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