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论坛

首页 » 生长环境 » 生长环境 » 中国茶叶博物馆明清两朝茶具瓷器赏析
TUhjnbcbe - 2025/2/9 18:26:00
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12/c9oekn7.html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茶文化的形成和饮茶方式的转变,在各个时期都带来了丰富并带有时代特色的精美茶具的产生,下面是中国茶叶博物馆明清时期的部分馆藏瓷茶具,供大家欣赏传播。

清中期“鹊桥相会”粉彩人物盖碗

此器器型规整精美,绘画精细,令人爱不释手。高度有9.0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4.4厘米盖直口,弧面,外壁以粉彩绘“鹊桥相会”内容。碗花口,弧腹,矮圈足,碗外壁一圈组成通景式七仙女与董永相会的画面,画面寓意着古代劳动人民对于坚守爱情,一起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呼吁着劳动人民为追求婚姻自由,要向封建礼教展开挑战。粉彩描绘人物、山水、树石等细腻生动,捉手内、圈足内以及碗骨壁均施松石绿彩,捉手内底、圈足内底以矾红彩写“江正隆制”四字三行篆书款。

清光绪“瓜瓞绵绵”粉彩盖碗

此器高8.8厘米口径10.2厘米底径4.2厘米,在洁白细腻的白瓷上,用淡黄、浅绿、深绿、粉红、矾红、白色等色彩,渲染出瓜瓞绵绵的纹饰,瓜藤的枝蔓沿着竹杆一直延深到盖面及碗内,以此来象征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繁荣昌盛。碗底和盖顶圈足内以红彩书“大清光绪年制”二行六字楷书款,书写十分规整,出自御窑厂专门写款的工匠之手。

明青花花虫纹杯

杯口径6.0、底径2.5、高4.7厘米,撇口,圈足,器腹较深。口沿内外和圈足各饰一道弦纹。杯心绘青花双圈,内有折枝花卉。杯外壁画面写意性强,显得洒脱、率真。翠叶阴阴,须蔓缠绕,叶片或舒展或卷曲,几乎垂及地面。一只昆虫停于叶片之上,似在啃食树叶的鲜汁。总体画面细腻,妙趣横生,所绘应为内院夏秋之际的景致,展现了自然之美。花虫纹是一种传统的陶瓷器装饰纹样,以花卉与昆虫相配组成画面,故名。

明红绿彩婴戏纹瓷碗

碗口径11.5、底径5.6、高6.0厘米,直口,圈足。胎土灰白中略泛黄,胎体较为厚实。碗内光素无纹饰,外壁以矾红、绿釉绘动作各异的儿童数名,线条流畅舒展,色彩浓淡适宜,儿童欢欣雀跃之状宛然如生。此红绿婴戏纹碗虽工艺粗疏,但它展示了瓷工自己的个性,体现了民窑返璞归真、清新自然的特点。婴戏纹是瓷器装饰纹样之一,以儿童游戏为装饰题材,内容有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故称婴戏纹。

明磁州窑梅花纹瓷盏

口径8.7、底径3.5、高4.9厘米,敞口,斜直壁,圈足较高,器腹下部及圈足无釉露胎,可见黄色胎体。内口沿下方和近碗心处各绘两道弦纹,碗外壁施一大圈褐釉,又在其上以点彩工艺分饰5组7点白色梅花纹。梅花纹没有勾画瓣、蕊、心等部位,而是简单的于釉面上笔锋点点,在褐色底上留下醒目的痕迹。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汉族民间瓷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磁县在宋代被称为磁州,故名。磁州窑以生产白地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汉族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磁州窑类型瓷器中梅花点纹装饰早在北宋时已经出现。梅花点纹碗是日本茶道中的重要器物,深受日本茶人的喜爱。

明万历酱釉白花罐

口径8.4、底径9.3、高12.2厘米,直口,短颈,矮圈足。造型浑圆端庄,通体以酱釉作底,器腹用堆白的手法突出盆景花主题纹饰,盆景内左右各栽一株牡丹,寓“花开富贵”之意。明代万历时期的堆白工艺一改元代堆白较浅的做法,大量采用白粉使纹饰高出色地,从而产生浅浮雕的艺术效果。此罐的白色牡丹纹虽略微泛黄,但是酱釉与白花仍相映成趣。酱釉又被称为“柿色釉”“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东汉晚期,酱釉瓷器出现在南方江浙地区。南北朝时期,以北贾壁窑为代表的北方瓷窑也开始烧造酱釉瓷。宋、辽、金时期,酱釉瓷器的生产遍及全国,但仍以北方瓷窑为主,如定窑、耀州窑等窑场中均有烧造,其中又以定窑酱釉最为著名。元、明、时期,随着全国瓷业中心的形成,江西景德镇窑生产的酱釉瓷器一枝独秀。明代万历时期的官窑酱釉瓷器胎质较为粗松,釉面肥厚,传世品有盘、炉、碗等。万历民窑酱釉器以酱釉白花较为流行,胎质较官窑更为粗松,杂质较多,釉色浅淡,传世器型有壶、炉、盘、碗等。

明万历青花铁线描折枝花纹提梁壶

此器高19.5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8.7厘米,铁线描最早大约出现于明代万历,线条外形如铁丝,没有粗细变化。青花发色淡雅,线条遒劲有力,生动的绘画出了折枝花卉的优美形态,在目前市场上正真到代的万历铁线描作品是十分稀少的。

清康熙青花渔家乐纹带托盏

本器分茶盏和托两部分组成。其中,盏:口径7.8、底径4.3、高4.3厘米;托:口径11.7、底径5.8、高2.9厘米;通高5.4厘米。盏、托皆撇口,圈足,足内画青花双圈,内有花押。盏外壁绘一停泊于岸边的渔船,一渔妇闲坐船头,边上伸出一竿晾晒衣服,船尾挂一渔网,另有背对渔妇的孩童似在嬉戏。盏心的青花双圈内为山水风光。托内亦绘渔船、渔妇、对饮的渔夫、山水、芦苇、杯盘等。整套器物纹饰自然纯朴,青花层次分明,生生动地呈现了渔家生活的两个场景,营造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渔家乐纹是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流行于清康熙朝。一般描绘渔夫们欢乐的劳动生活情景,有饮酒庆丰收、小舟垂钓、渔舟唱晚、渔翁得利等画面。多见于青花瓷器,以翠蓝色青花加以描绘,显得明快清新。

清斗彩莲托八宝纹茶托

这件清代的莲托八宝纹茶托,高1.9、口径11.7、底径7.5厘米,采用了斗彩的彩绘工艺。茶托撇口,折腰,矮圈足,器内口沿处以青花绘双弦纹,器内心有一凸圈,以承茶杯,凸圈内绘斗彩莲花一朵,凸圈饰金彩一圈。凸圈外以青花描绘莲托八宝纹轮廓,再填以红、绿、紫、黄等彩。八宝纹为藏传佛教象征吉祥的8件宝物为题材的纹饰。始见于元,流行于明、清两代。八宝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肠结。八宝纹常与莲花组成图案,作折枝莲或缠绕莲托起八宝的构图。

清乾隆仿雕漆茶船

这件清乾隆时期的仿雕漆茶托高4.5、长14.1厘米,呈船形,俗称“茶船”。茶船也就是船形茶托,其用途跟普通茶托一样,承茶盏防烫手之用。在清代,船形茶托颇为流行。这件茶船的外壁采用仿雕漆工艺,在瓷器表面雕刻出锦地纹及连续回纹,上施矾红釉,形、色、纹均具雕漆器的质感,乍看几可乱真。器内施金彩,由于经常使用,内壁的金彩已几近剥落。瓷仿雕漆工艺出现于清乾隆时期,在瓷胎上先印纹样,经雕剔,入窑素烧后,施矾红釉,低温二次烧成。乾隆朝的瓷器无论从工艺及品种上都可以说是达到瓷器发展史上顶峰,这种用瓷器来仿木雕漆器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朱琰《陶说》记乾隆时,制瓷业能仿“戗金”“髹漆”“竹木”等多种手工艺品。

清乾隆豆青凸白花茶叶瓶

通高15.6、口径3.1、底长13.2厘米。此件茶叶瓶通体满施豆青釉,釉面淡雅柔和美若湖水,胎体坚致细腻。豆青釉是青釉的派生釉色之一。从整体看,这件豆青釉茶叶瓶造型非常典雅别致,直口,平肩,长方体瓶身。瓶体一面凸白釉刻画梅花一枝,枝干蜿蜒曲折,筋骨分明,枝头上数朵梅花竞相开放,另有数朵含苞待放,凸起的花枝给人以饱满丰茂之感,颇具视觉美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自古就有非常美好的寓意。古人说,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后人又有另一种说法: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征,分别为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平。在民间,梅常被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为岁寒三友之一,自古以来,人们都赞美梅的傲雪精神,和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之美。瓶身另一面绘有荷花荷叶,枝条扭转与叶面舒展写实自然,如国画一般,用极尽简约的线条勾勒出莲瓣、枝叶,自由洒脱,淋漓尽致。“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这是北宋诗人杜衍的《雨中荷花》中的诗句。由此,荷花被历代文人称为“翠盖佳人”。又因荷花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故被众多的墨客称为“花中君子”,常常以荷为喻,赞誉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具有高风亮节的人。因此,这件清乾隆豆青凸白花茶叶瓶不仅极富审美意趣,而且有着非常吉祥美好的寓意。

晚清珐华人物纹四方茶叶瓶

此件茶叶瓶正是采用珐华技法装饰,高14.6、口径3.0、底长10.8厘米。瓶呈四方形,以紫红色釉为地,四面堆塑蓝、白彩。正面描绘山石、树木,居中一人肩荷锄头正在采药劳作,边上还有一只小鹿陪伴。更妙的是,仅有半棵树画在茶叶瓶的画框内,仿佛瓶外还有半棵树,真是画外有画,意趣盎然。茶叶最初因药用价值而被人发现,此茶叶瓶上的纹饰与饮茶健康十分契合。瓶盖镂空透雕呈卷草纹样,枝蔓绕团花纹而饰,连绵不绝,线条流畅。珐华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又名“粉花”“法华”一般以黄、绿、紫三色居多,另还有蓝、白等色。因其纹饰具有凹凸不平的立体感,且往往色彩艳丽华美,故有较好的艺术视觉效果。

清康熙五彩花鸟纹茶壶

[gf]5b[/gf][gf]67[/gf][gf]66[/gf][gf]5d[/gf][/gf][gf]5b[/gf][gf]67[/gf][gf]66[/gf][gf]5d[/gf][/gf]此器高11.0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7.6厘米,壶盖以师钮作为装饰,壶身器型圆鼓挺拔,是典型康熙器型风格。器身以五彩勾绘花鸟纹饰,画片风格依然带有晚明风格,小鸟空中展翅翱翔,并回头展望。此种绘画风格常见于明末清初,也是反映着当时社会百姓们希望朝廷能够回过头来看看,同时也寓意着明朝的灭亡。

“美食不如美器”!精美的茶具令人赏心悦目,其艺术价值往往会点化品茗给人所带来的人生享受。明清两代,数百年俱往矣,而留存于世的精美茶具,让今人不禁神往古人品茗时的优雅与闲适。

此文章只用来文化传播,同行转再请标明来源,如有侵权清及时联系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茶叶博物馆明清两朝茶具瓷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