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论坛

首页 » 生长环境 » 生长环境 » 如何引领孩子读书
TUhjnbcbe - 2025/3/4 17:38:00
看白癜风专业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艾德勒写了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在这本书里,他提出阅读时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字是不是认识,句子能不能懂,小学一,二年级,是这种阅读。

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也叫略读。就是把书的最表面的信息,概略的看一下,比如前言、目录、标题及重点段落。

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也叫解剖性阅读。这是一种深度阅读,是能够提高个人能力的阅读。

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就一个问题把很多书放在一起进行深入比较,看这本书是怎么说的,那本书又是怎么说的,最后得出一个综合性的结论,也可称之为比较阅读。这种阅读是专家式的阅读。

有人讲读书的方法,但我认为读书方法真的不太重要,如果说人的大脑是相机,那么拿一部手机照相和拿一台单反照相,方法可以说是一样的,但手机照出来的跟单反照出来的会不一样,因为它们二者本向的机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读书的方法不是最重要的,阅读者大脑内在的机能才能最重要的。如果我们整天只接收碎片化的信息,时间长了,大脑就会成为碎片化的大脑。所以我们需要修炼大脑机能,静下来去读完整的内容。

一、需要一个场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是任何人都不会否认的,孩子自然更不例外。所以要想带孩子更好地读书,必须要有一个场,这个场不只是物理空间上的,更多地应该是精神空间上的。首先是一种宁谧的氛围,其次是一个交流的环境,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其阅读反馈,可以触发孩子思考可以解答其疑惑。

二、需要一个人

有专业阅读鉴赏能力的人,至少要达到学校语文老师的水平;不能只是陪伴,你看我也看,那不成,那只能是低级阶段。

对于中小学阅读而言,阅读和理解一定是一起出现的,那就是阅读理解。那理解可不可以分层呢,当然可以,也可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符合性理解。阅读者的理解,尽可能地与原文的本义或注释的已有结论相符或趋近,并且重复过去占主导地位的阐释或观点。这种理解不需给原文或注释辅添任何新意义,理解者仅在于认识文章外显的意义或别人早已得出的结论。所以,这种以获得知识为主要目的的符合性理解,是一种“超稳定”结构,并不能使对象增值,因而其自身的价值非常有限。但这种理解在阅读中必不可少,它是其他高层次理解的必要基础。这种理解在阅读中主要适用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历史掌故、文化典籍、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等方面。

第二个层次,派生性理解。即理解者用新的认识叠加在原文或原注释上,产生意义增值。这种理解,在作者的原义上做适当的延伸和发展,或在赞同原解释的基础上加以补充使之完善。总之,这种理解除重合原文、原注释外,还可略为超出原文、原解释。

第三个层次,模糊性理解。即阅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产生的多样性、灵活性和随机性的感受认知。这种理解决不是美丑不分、善恶不辨、是非不明,而是在阅读者思维明晰的前提下,自觉运用模糊性思维去理解、欣赏文章中的模糊现象的一种思维过程。

第四个层次,创造性理解。即阅读者的理解对原文加以创造性发挥,并对原义原解释进行更具主观色彩的补充、发挥、完善或批判否定。一般而言,一篇好的文章或一本好书,其价值集中体现在它具有多种深层的蕴含和一种无穷的召唤力,令人们不断地加以理解、阐释,似乎永远不能穷尽其意蕴,如那些经典名著的阅读研究。创造性理解必须敢于蔑视权威性解释,也摒弃那种人云亦云的理解,要独辟蹊径,自出新意,发掘前人没有发掘出来的意义。

理解的境界

在阅读过程中,除理解的层次有差异性外,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即理解的境界也有所不同。语言学教授王德春说:“一般对文艺作品往往有不同深度的理解:有人只理解词句意义和外部事件;有人喜欢挖掘文章深层蕴含、理解所述事件的内部意思;有人不仅理解文章的内部意思,而且理解到人物行为的动机,甚至时代背景、社会意义等等。”据此,我们可从内容方面把理解分为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言语的理解。一切理解活动都是在语言之中进行的,所以说,语言是理解必不可少的媒介,理解只有通过这个媒介才得以进行。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要真正把握阅读材料所传达的信息,就必须学好语言,掌握语言的多种用法,并获得透过语言而把握语言“背后”东西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又依赖于对语言掌握的程度,见识的广度,逻辑的思维能力,还依赖于感情的细腻和敏感程度。所以,在言语的理解过程中,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既洞明世事,又练达人情,不断开阔视野,提高思维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明言内之义,谙言外之音的第一境界。如读孙梨的《荷花淀》,那如诗的语言,字字珠玑,反复咀嚼,余味无穷。就是人物对话,也寓意深长,令人回味。“夫妻话别”一段,水生晚归之后,水生嫂正面侧面反复询问仍不见水生回答,于是作者写道——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怎么了,你?”短短四字,包含许多内容:今天怎么了?你以前可从不拐弯抹角;区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快说呀!你不要担心我,我承受得了。有关切,有疑问,有催促,语少意丰,真正达到了“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境界。读这种文字,如果不用感情去体验,不用心智去思考,是很难理解透的。

第二境界:人格的理解。所谓人格理解,就是读者通过阅读对象与不同历史、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氛围的人格心灵对话。通俗一点说,也就是读者由语言层次而进入心灵层次,实现与作者或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鸣和个性心灵碰撞。所以说,阅读决不仅仅是为了学得知识,记忆书中的情节或是结论,而是实现人格对话。通过人格的参照,剥去假恶丑,趋向真善美,进而将自己的人格升华到作者或超过作者的高度。阅读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再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读者鞭策自身、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读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不仅理解了诗人崇尚高洁、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和伟大人格,而且从诗人的伟大人格中获得鼓舞和力量。所以说,人格的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自我完善的过程。

第三境界:文化的理解。即由人格的理解达到对某一特定时代的文化精神和历史价值的体会和再认。这样,读者所获得的就不仅是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还原为“活生生”的似乎可以触摸的生活,使人在理解中认识传统,感受文化氛围,认识历史规律,进而去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不断发展完善自己,顺应历史潮流。阅读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从主人公苏比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作者同情弱小、鞭笞邪恶的高尚人格,更主要的是,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活的历史”、“活的现实”,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境遇,看到了资产阶级法律纵容犯罪、迫害无辜的真面目,深刻地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个宽纵恶行、惩处善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世界。这些认识可以加深我们对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本质的理解,辨明历史发展的规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的伟大思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大显身手。

以上对三种理解境界的划分,是一种简化的处理,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实际上,在阅读过程中,这三种理解是无法截然分离的,它们有时是递进的,有时是交叉的,有时则完全叠合。

理解的境界是一个动态结构,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递进式”是阅读理解的初级阶段,“交叉式”是过渡期,而“叠合式”则是我们追求的最完善最理想的境界。

递进式理解结构,与中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和知识水平相符,所以,目前大部分中学生的理解水平一般都处在“递进式”阶段。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字词句→篇章结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的模式,去一步步地理解课文。这种模式本来无可厚非,因为理解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一定数量的基础知识为基础的,有丰富的知识贮备,理解时才能多方联想、多方比较、多方思考,才能提高理解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但是,现实中大部分老师和学生却把理解的精力花在“字词句段”上,也就是满足于“言语的理解”,对“人格”和“文化”的理解则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从全面培养人的素质的角度看,这的确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

交叉式理解结构,表示读者有较高的认读能力、评价能力和文化思想修养。目前,一部分较为优秀的中学生,其理解水平已达到这种境界。在阅读中,他们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文字材料,同时能较好地局部评价阅读材料的是非、好坏与美丑,并理解其历史的或现实的深层意义。但这部分学生的理解还缺少广度和深度,主要表现为偏激和狭隘。

叠合式是理解的最佳结构,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心理和思维素质极佳,知识贮备丰富,认读、评价、活用能力兼备,且能熟练地运用各种阅读技能,可以在提取旧有的或刚刚获得的信息的同时,由语言层直接进入人格和文化氛围,进行广泛的联想和合乎情理的推断,从而产生新思想、新方案、新作品。这种理解境界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勤于积累,广泛阅读,深入思考,理解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并达到理想的境界。

总之,从以上对理解的四个层次和三种境界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理解的层次和境界与阅读能力成正比,理解的层次和境界越高,阅读能力越强。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提高了,阅读的速度问题、方法问题也就比较好解决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引领孩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