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论坛

首页 » 生长环境 » 生长环境 » 恭迎普贤菩萨圣诞丨愿您心如莲花,增福增慧
TUhjnbcbe - 2021/6/23 20:49:00
白癜风病可以治愈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大行菩萨称普贤重重愿海浩无边

端严示坐六牙象智慧化生七宝莲

一切三昧皆自在本来妙德尽周圆

宝威来赞娑婆化灵感神通震大千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恭迎普贤菩萨圣诞

普贤菩萨心咒

唵ōng梭suō嘎gā呀yā梭suō哈hā

农历二月廿十一,普贤菩萨圣诞日,菩萨圣诞之日,作何善、恶都会成千万倍增长。届时大众吃素、供斋、供僧、供灯、诵经、献花供果等行持一切善法,并发心念诵普贤菩萨心咒:唵梭嘎呀梭哈!

普贤菩萨默默地守护念咒之人,愿我们都能与普贤菩萨相应,增福增慧,延年益寿,所愿皆满!并回向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早证菩提!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

「普」是遍一切处义;「贤」是最妙善义。即是说普贤菩萨依深菩提心所起广大弘深誓愿,及身、口、意悉皆清净,遍尽一切处,纯一妙善,具备大德,所以尊名为「普贤」。

普贤菩萨,以大行大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普贤菩萨乘坐白象,位于娑婆世界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右侧,与文殊菩萨相对,文殊菩萨显智、慧、证,普贤菩萨显理、定、行。

普贤菩萨辅助释迦佛弘扬佛道,且遍身十方,常为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

故普贤行愿品言:“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又言:“十方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

普贤菩萨警众偈

《普贤警众偈》在《华严经》、《法句经》等经典有出现,被摘录到现在很多人所使用的朝暮课诵中。体现的是佛教提倡精进的理念。只要稍有接触佛教的人都知道这段偈。《普贤警众偈》在《法句经·无常品》中的原文是: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这是朝暮课诵中的一首偈语。它告诫我们:这一天已经过去,生命也随之减少一日。就像逐渐干涸的水流中的鱼一样,死期将至,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所以我们应当如火已烧到头上一般,紧迫地精进修行,时时这样观修无常,切不可懒散放逸啊!

每次念诵这句警策语,就使人生起无常的急迫感,犹如正在酣睡中猛然被一声警钟惊醒。特别是每当*昏时,远望一轮淡红的夕阳,慢慢沉落在山的那边。苍茫的暮色从脚下缓缓升起,在这种弥漫开来的暮蔼中独自吟诵,有时候念着念着,忍不住会掉下泪来……

佛陀乃至历代圣贤、大师总是苦口婆心、孜孜不倦地反复叮咛:人命只在呼吸间。一口气不来就成为隔世;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净宗大德印光法师更是直截了当地提醒念佛人,要时时将一个“死”字贴在脑门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死”就是我们最慈悲的大恩上师!因为它在我们一出生时就如影随形、督促警策。正因为有它的存在,才使我们不敢有懈怠。

古代有一位老修行,他每天入睡前,总是要严格反省自己一天来的修为。有时竟然会痛苦失声地说:“一天又过去了,我又空过了一天啊!”

各位同修,我们每天入睡前,是否也应该象这位老修行一样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又空过了一天?

普贤菩萨的道场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记载普贤菩萨住地之说:

「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普贤),与其眷属三千人,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华严经》载有善财童子伫立妙高峰上,观此山如满月,大放光明,因此峨嵋山又称大光明山。

晋隆安三年(年)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贤寺,供奉普贤菩萨。

相传峨嵋山成为普贤菩萨道场,即由此而来。

峨嵋山的最高处是金顶,上建金顶寺,威镇全山。

金顶寺又称光明寺,因山顶常有光明而得名。

每当午夜,在金顶上看群峰中,有千百万点晶莹闪耀的光亮,从山沟里慢慢地升起来,像一盏盏明灯,忽上忽下,灿若明星,人称此奇景为“万盏明灯朝普贤”。

普贤行愿品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普贤行愿品》位于全经之末,是《华严经》的圆满归宿。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内容,使这一卷经文与《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以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并称为净土五经,并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汉传佛教中,有持诵《普贤行愿品》经文的功德,等于持诵《华严经》全文的说法。

所以,我们要按照《普贤行愿品》去实践。

经文会不断地进入我们的阿赖耶识,把我们生命深层很多无明、黑暗的种子转化、净化与升华。

而且,经文本身就在为我们培养很广大的福德,消除很多的恶缘与障碍。

能够安住于当下,这是《普贤行愿品》这个法门对我们生活的最大改变和提升。

安住于法,没有福德的人会有福德,没有寿命的人也会有寿命,想要事业成功的人也会得到很大的加持,像疾病等很多世间的问题都会有很大的改善。

对于一些暂时没有办法改变的,我们欣然接受,泰然处之。

接受之后,生命就会有一个更大的平台。

让过去的业随缘消散,未来的生命还等待着我们不断自我完善。

普贤菩萨十大愿

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广说十大愿行,以明菩萨发心:

一者礼敬诸佛

因为众生都是未来佛,所以对每一个众生都应该礼敬。

不管对方是什么样的表情、脸色语言,要都能善于护持、护念自己礼敬诸佛的心。礼敬诸佛要念念相续,要没有疲厌的感觉。

二者称赞如来

称赞众生的佛性,本有的性德。众生都有佛性,也都有合于佛性的言行举止,要真诚称赞。

还有经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在赞叹佛的无量光、无量寿、无量清净、慈悲、欢喜。

三者广修供养

用身、口、意,用物质、精神,来广泛供大众,供养诸佛,乃至一切众生。

最重要的是,用欢喜的笑容,这是最难得的供养。

用广大的欢喜心来供养,不管为什么人做什么事都很欢喜,很欢喜地用体力来供养,很欢喜地用语言来引导大家一起行善,解开大家的烦恼,这是语言的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真正的忏悔就是知道错了,永远不再犯。当知道某一件事应该怎样做才对,就会立刻很欢喜地改进。总是说自己不会、自己不好,不会去说别人不好。

五者随喜功德

随喜功德是最便宜容易修的,因为别人可能是费很大力量,我们只深心真诚,一念随着他欢喜,为他庆幸——庆喜他以此功德,早成佛道,广度众生就等于和他同等功德!然而世人常被嫉妒心所得障碍,宁可受妒火的煎熬,不肯随喜称赞。

六者请转法轮

请善知识讲演佛法,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在内心常常都运转着佛法。

用佛法的轮子碾平一切的烦恼,能够常常在内心起作用,运用自如。

很多人内心常常生烦恼,好像内心常常转着垃圾车,常转法轮,让自己让别人都很欢喜。

七者请佛住世

当我们内心的贪念、生气、愚痴等烦恼生起来可能说是我们内心的佛灭度了;而如果戒定慧生起来的时候,就是佛又出世了。

所以请佛住世,也就是保持戒定慧,常在心中。

欢喜佛能够常常住世,不起贪嗔痴常常保持佛在心头,这就是请佛住世的大愿啊!

八者常随佛学

经常跟随佛学习,佛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佛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说。只要听到一句佛法,就尽心尽力地把它实行出来。

九者恒顺众生

这是说要转变,消除掉我们自我的坚固执着。

菩萨的心很柔软,包容性很大,就像海能够容纳百川,也能够随顺众生,因为随顺就给人欢喜、给人方便,就能够随顺众生、教化众生。

就要有这样的特色,心地、言语都非常柔软,让大家都欢喜接受。

十者普皆回向

从第一愿到第九愿所修的功德,完全回向给众生,希望众生同生极乐国,一起成就佛道。

此十大愿王又称为普贤愿海,代表一切菩萨的行愿;所以总称菩萨的发心修行,为入普贤愿海。

学普贤菩萨发愿,以愿导行

佛陀在《华严经》里说,普贤菩萨最懂得发愿。

但是,很多人在修行成长的过程中可能都忽略了这一点。

注重缘和果,而忽略了因。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努力了很久,却没有结果的原因。

这就好像将土地修得很平整,却始终不长庄稼。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播种种子。

没有种子,阳光再好,雨水再多也不会有果实。而一个美好无私的愿望就是一粒种子。

所以今天,我们一起给自己一个承诺。承诺我们此生要去学习和践行普贤菩萨的大愿,并将菩萨的大愿融入到我们的生命当中。

哪怕只是一念忏悔、供养之心的转变,但相信终有一日,这颗美丽的种子定会结出美好的果实。

普贤化身拾得大士

普贤菩萨,行愿无穷,分身尘刹,随缘教化众生。据史书记载,中国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常与文殊菩萨化身寒山大士说法论道。寒山、拾得皆为唐朝贞观年间人,二人佛法高妙,更兼诗才横溢。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渐渐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时间久后,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贫子,相交最为莫逆,因为寒山贫困,拾得就将斋堂里吃剩的渣滓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用。??????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事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偈语说: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如果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事秘诀。」??????

有谓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贤二大士化身。台州牧闾丘胤问丰干禅师,何方有真身菩萨?告以寒山、拾得,胤至礼拜,二人大笑曰:「丰干饶舌,弥陀不识。」??????

意指丰干乃弥陀化身,惜世人不识。说后,二人隐身岩中,人不复见。胤遣人录其二人散题石壁间诗偈,今行于世。

造文殊、普贤菩萨像,获子嗣感应

明代铨部李白春,号瑶圃,是丙辰年的进士,素来不亲近僧宝,后来三个儿子都夭折了。其父李敬泉就在白春的府第,恭请供养宝华山三昧老人(明代高僧三昧寂光律师)吃斋饭。白春从屏风后面一看,惊呼道:“这正是我十五年前梦中所见的人啊!”于是从屏风后面出来,款待并愉快交谈。

斋饭结束后,白春问:“师父能代我祈求子嗣吗?”三昧老人回答:“公家福力大!必需作奇特的大福,才能有感应啊!”白春当然就请问应该作什么福事?师父回答说:“宝华山大殿,正打算造文殊普贤二大菩萨香像,大约需要花费二千金,公如果能成就此功德,保证可以得子啊!”

白春当即允诺,立即先施出一千四百金。师父预先为将要出生的孩子,起了法名叫做定智。文殊像造圆满的时候,立即生了一个儿子,乳名叫智郎,就是现在的邠肇啊。(出自《现果随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恭迎普贤菩萨圣诞丨愿您心如莲花,增福增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