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要有条理,这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中年级是从低年级的写话到写段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尤为重要,很多学生在说一段较长的话时,往往词不达意、语序颠倒、逻辑混乱,如果在中年级没有训练学生按照一定的条理进行说话或写作时,到了高年级将是一个大麻烦。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到了高年级依然有不少同学写作时没有逻辑,顺序混乱。所有,中年级打不好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这一写作基础,到了高年级,学生写作时将无所适从。
下面教大家几种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写作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一段话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经历过的事情,能从头到尾讲清楚非常重要。
按照事情的来龙去脉把故事的脉络交代清楚,有头有尾,脉络分明,不仅能够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更能够培养出学生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为高年级的写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一段话,就要考虑到首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顺序,同时能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讲得清楚明白,同时注意好内容之间的联系,注意用好一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比如以放风筝为例,让学生说一说,一开始要做什么,接着再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来练习学生的语言的逻辑性。
第二种方法:按照时间的顺序写一段话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其实也是按照时间顺序,除此之外写一处景物一样事物,也可以用上时间词叙述事物和景物的发展变化。这种方法也是小学生写作起步阶段比较容易学会的一种方法。
按照时间顺序写一段话,为了让人看懂事物或景物的发展变化,一般需要用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够条理清晰。
比如我们做一个实验,要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可以用上一些时间词语进行连接,比如过了几分钟,又过了几分钟,每隔一小时,几个小时之后等。
第三种方法:按照方位顺序来写一段话
上、下、左、右、前、后、表、里这些都是方位顺序词,常用的方法有,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由表及里,由中间到四周,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等等。这种方法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一种构段方式。
按方位顺序写作,多用于写景状物类的文章。
我们在观察一个事物时,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正如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到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也各不相同。
方位顺序一般用来写建筑物、小物品、场面、自然风景、人文景观等。
用方位顺序,首先要选择观察点,确定观察对象。比如,写《赵州桥》中的一段文字:“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50多米有9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边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段文字就介绍了赵州桥的组成部分,包括桥面,大桥洞,小桥洞。作者在选择观察点的时候,是站在远处进行观察。
我们在选择观察顺序的时候首先要确定是从上到下观察?还是从左到右观察?还是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进行观察?其次,要准确地运用方位词,比如常见的方位词有南边、北边、东边等等。方位词还可以灵活使用,除此之外还要丰富方位词。比如北边我们可以改为往北走,南边可以改为向南望。最后,要注意方位词位置的变化。有时可以放在句子开头,有时可以放在句子中间,有时可以放在句子的结尾。比如像《日月潭》这篇课文当中这段文字:“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有个美丽的小岛坐落在湖中央,叫光华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坛,像弯弯的月亮的叫月潭,在南边。”
第四种方法: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一段话。
写一段话,记述一样事物或景物,那么就需要我们按照事物和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这对学生的这个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比如《燕子》一文,按照样子——飞翔——休息这三个方面进行介绍;《荷花》从颜色——形状——大小——作用进行介绍。写银杏叶,可以按照名称——样子——生长特点这几方面来进行介绍。
第五种方法:按先总后分写一段话
总分结构也是小学生写作时经常遇到的一种构段方式,关键的一句话放在文章的开头,所谓的分述就是围绕总起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叙述,有的是并列结构,有的是递进结构。
总分结构和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一件事物区别就在于多了一个总起句,总起句让读者能够更快地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注意总起句,要是作者最想表达的意思,所以要注意使用关键词来描述场景、人物事物特点,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感情。分述部分要围绕一个主题及关键词展开思路。
例如,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这句话的中心句是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从三个不同方面来说明鸟多,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说明鸟多,鸟蛋遍地说明鸟多,鸟粪厚也说明鸟多。
每一种方法要单独训练,直到学生能熟练掌握,然后再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