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秦老汉制作的花灯首屈一指,可他家的兔儿灯,每年上元节却独此一盏,更是只送不卖。但连续9年了,兔儿灯一盏都没送掉。直到第10年,他的花灯铺来了一个姑娘,不仅带走了兔儿灯,还把秦老汉也给接走了。
金陵有个秦老汉,以制作花灯为生。因为技艺精湛,每当节庆,他的花灯铺就挤满了人。尤其是上元灯,他更是从早忙到晚,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
秦老汉的花灯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好几个,唯独兔儿灯,每年都是独一无二的一盏,却只送不卖。只要来买的女子名字中有个“娟”字,又能答对他出的字谜,就能免费把它带走。可连着9年,都无人答对。
又是一年上元节,秦老汉一早就忙开了。晌午时,铺子里的花灯已经卖的七七八八了,秦老汉抽空扒拉了两口饭,又做了盏荷花灯。
这时,一位穿着华丽的年轻女子带着婢女进来,秦老汉就向她推荐起了荷花灯。可这女子对荷花灯看都不看,反而去触摸旁边的兔儿灯,并问道,“老伯,这兔儿灯怎么卖?”
秦老汉还没答话,来买灯的常客替他答道,“这位姑娘是外乡人吧。这铺子就这盏只送不卖,就看你有没有缘带走它了。”
那个女子听后,却喃喃自语道:“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
秦老汉忙问:“既然姑娘知道我这个谜面,那谜底你是否知晓呢?”
“当归,故人当归,爹,娟儿回来了。”说完,这女子泪流满面地望向秦老汉。
秦老汉也老泪纵横,“十年了,终于盼来了。”他把那兔儿灯交到那女子手里,起身去打烊。
可买灯的众人,不肯答应,他索性对所有人说道,“今日我逢喜事,所有花灯免费拿取。”
秦老汉领着这主仆前往他的住所,到他家门口时,那女子掏出一锭银子,吩咐婢女去买些酒菜回来。
一进屋,那女子扑通就朝秦老汉跪下。秦老汉忙扶起她,“娟儿,你如今是千金小姐,向我这粗汉行这么大礼,我当不起。”
可女子仍在地上磕了三个头才起身。她起身后,发现这屋里的陈设还和十多年的一模一样。往事一一忆起。
十几年前,才三岁的娟儿和母亲方氏逃难到了金陵。母女二人又累又饿蜷缩在秦老汉家附近。归家的秦老汉恰好看到,便好心收留了她们。
方氏为了报答秦老汉,每天洗衣做饭,十分勤快。而秦老汉年近四十还未娶亲,见到方氏不仅容貌秀丽,而且贤惠能干,渐渐动了心。
秦老汉不懂得如何表露心思,就变着法儿对这母女俩好,不是收摊回来给娟儿带串糖葫芦或是几块小点心,就是带回一盒胭脂或是扯上一块新布料。
娟儿出生前,她爹就上了战场,从没见过爹,见秦老汉如此疼爱她,便一口一声唤他“爹”,叫得秦老汉心花怒放。
可方氏却相信她丈夫定会回来寻她们,秦老汉见方氏心意已决.,也不勉强,就提议以兄妹相称。方氏满口答应,只是娟儿童言无忌,依然唤他为“爹”,每每这样,方氏只能苦笑。
两年后,方氏的丈夫做了将*,功成名就的他派人在民间寻访起妻儿。就在那年的上元节,他终于寻访到她们的下落。
而方氏当时做好了元宵,和娟儿等着秦老汉回来一起吃。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自己数年未见的丈夫,夫妻相认后,因为当时有公务在身,就匆匆带了他们母女离开。
等秦老汉回到家,只见桌上的元宵,母女俩没了踪影。秦老汉寻遍了,就看到了一封书信。
信上写着方氏常教娟儿念的一句诗“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在最下面角落里写着小小的“当归”二字。
秦老汉念着“当归”,他相信这母女会再回来,于是,每年上元节他都亲手制作一盏娟儿最喜爱的兔儿灯,盼她们归。
娟儿却告诉他,她和母亲随他爹来到京城后,虽然每天锦衣玉食,但她们一点也不快乐,他爹在京城早就纳了妾。他对她们母女只是要弥补之前的亏欠。以至于母亲郁郁寡欢,在年前离开了人世。
在方氏临终前,一直提及当年在金陵的往事,一直说着:“当归。”于是,她安葬完母亲,就决定重返金陵。
没想到,十年后,尽管世事沧桑,秦老汉和兔儿灯一直都在等着她。
在金陵逗留了数天后,娟儿带着兔儿灯回京了,回京后,娟儿便让他爹为她择了一名金陵的官宦子弟为妻。
她嫁到金陵后,便把秦老汉接到府中,为他养老送终,对外皆称他为“义父”,府中大小都尊敬于他。
这个故事改写自《秦老汉花灯寻亲》,一个少妇带着女儿逃难来到金陵,被做花灯的秦老汉好心收留。二年后,少妇的丈夫功成名就,带走了母女二人。但她们母女一直没有忘怀秦老汉的恩情,那女儿长大成人后,来到金陵寻亲,并将他接到身边,为其尽孝。
滴水之恩,没齿难忘。秦老汉当年的仗义相处,给困苦无助的母女带去了温暖,同时共处的时光也成为他念念不忘的回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十年后,娟儿寻亲而来,秦老汉与娟儿再续父女之情,回报这份养育之恩。
人生路上,难免聚散离合,曾经帮助我们的人、暖过我们心的人,都是我们铭记于心的人。无论有缘重逢还是无缘聚首,他们都教会了我们爱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