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论坛

首页 » 生长环境 » 生长环境 » 浅析中国古代历代婴戏图绘画发展
TUhjnbcbe - 2024/5/11 16:36:00
白癜风早期的治疗方法 https://m.39.net/disease/a_5677813.html

童年是一本书,记录着每个人的儿时往事,幼时的天真烂漫、玩乐点滴都是让人难以忘却的珍贵回忆。在中国人物画中,有一种绘画类型叫做“婴戏图”或“戏婴图”,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之上。此类画作通常以孩童为主要绘画对象,以表现童趣为主要目的,以孩童玩乐的场景为题材,画面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活泼。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历代“婴戏图”绘画发展的分析以及欣赏,使观者得以从中一窥当时社会之风尚,领略古人幼时妙趣横生的童年生活。

唐代周昉《戏婴图》

天真烂漫憨态可掬

自汉代以来,中国就有绘画孩童玩乐场景的传统,到了唐代,绘画技术逐渐开始走向成熟,创作题材更加丰富,人物画的绘画风格与技法都得到了创新和发展。由于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风尚,这一时期“婴戏图”中的人物多体态丰腴、身材饱满,儿童亦不例外。同时,由于唐朝对外贸易繁荣,商贾往来,“婴戏图”类型画作浪漫主义气息浓重,且胡人之生活习俗对中原的影响在画中颇有体现,因此“婴戏图”中的人物动作常常较为夸张,绘画风格活泼俏皮,动态感十足,常有带异域风格的物品现于画中,极富美感。

唐代周昉《戏婴图》局部

周昉所作的《戏婴图》便是唐代“婴戏图”题材绘画的代表之作,画中描绘了幼童嬉戏玩耍、沐浴穿衣的生活场景,共作五名女子、七名孩童。其中,画作上方有两名女子正在为幼童洗浴,澡盆中有一裸身孩童用小手擦洗头脸,而身后站立的一顽童似在戏惹他。画右侧描绘了两名孩童在与一名女子做游戏,一童呈坐立伸手状,似想伸手从女子手中接过什么,另一童作匍匐伸手状,放下了正在玩的玩具,转而朝向女子,意欲争夺女子手中之物。而画左侧则描绘了两名女子为孩童穿衣的场景。这三组图虽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呼应,每一组都极具特色,将孩童或立、或爬的憨态形象描述的淋漓尽致。

五代王齐翰(传)《荷亭婴戏图》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常年动乱,“婴戏图”创作处于一个相对沉寂的阶段,作品较少。《荷亭婴戏图》描绘了夏日水榭凉亭边七个孩童嬉闹的场景,画面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右边部分为整幅画的核心,偌大的庭院中七名孩童或持小鼓、或持红杖、或持树枝,喧闹嬉戏,场面十分热闹。作为这幅“婴戏图”的主体,七名儿童造型、神态、服饰各异,刻画细致入微,活灵活现。

宋代苏汉臣《冬日婴戏图》宋代苏汉臣《冬日婴戏图》局部

满目琳琅妙趣横生

到了宋代,由于社会稳定,百姓相对富足,“婴戏图”题材的绘画创作达到顶峰,佳作频现,涌现出一批擅画“婴戏图”的画家,如李嵩、苏汉臣等。这一时期的“婴戏图”取材广泛、自成一派,以描绘儿童下棋、模仿傀儡戏、击球等游戏或发生小争执的选题最多。大多画作不再只绘孩童,而是将孩童与各种风景庭院、吉祥器物、儿童游戏等相结合的,侧重于对日常生活的描绘,突出平淡、祥和之感。宋代“婴戏图”中的人物相比于唐代有较大变化,人物形象不再丰腴饱满,而是开始趋于纤瘦。

苏汉臣的《冬日婴戏图》与《秋庭婴戏图》均为宋代“婴戏图”题材之佳作。《冬日婴戏图》构图大胆巧妙,以超过四分之三的画幅描绘湖石、翠竹、山茶、寒梅,其间点缀细草、兰叶,使得冬景呈现出清新明快的色调。右侧两儿童正于花下玩耍,一人用孔雀羽毛引逗小猫,一人手持彩旗,小猫眼瞳望向两人,举爪欲扑。

宋代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宋代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局部

而《秋庭婴戏图》的格调以及表现手法与《冬日婴戏图》类似,不仅人物大小与画幅相近,就连孩童的表情、山石的皴擦、衣纹的绘法都极为相似,且均绘有一男一女两名儿童。此画描绘了两名孩童于庭内玩“推枣磨”游戏的场景,孩童的绘制笔法细腻入微,从头发、眉目到衣着、饰品都精心刻画,变化丰富。而画中所绘游戏“推枣磨”是将牙签与枣子相结合的一种平衡游戏,游戏时需取竹片一根、鲜枣三枚,将一颗枣的上半部分果肉削去,露出枣核尖,下方插上几根牙签作为磨台,再取两颗大小相当的枣子插在竹片的两端,完成后将其立于枣核尖上保持平衡,用手指推动时形似二人推磨,因而得名。

苏汉臣所绘“婴戏图”细节刻画十分细致,且用色鲜艳丰富,达到了写实的程度,将孩童玩乐时的热闹氛围以及神韵和形态刻画的栩栩如生。因此,历代书画鉴赏家对苏汉臣所作的“婴戏图”画作都评价极高,例如张泰阶曾于《宝绘录》中评价其“婴戏图”将孩童之神情尽显画中。

清代《婴戏图》之《斗草图》清代《婴戏图》之《斗草图》局部工整严谨#优质作者榜#简笔抽象

明清时期,“婴戏图”绘画画风不再呈现“意识流”的写意画法,而是趋于严谨工整,部分画作人物较为抽象,近似于简笔画法。这一时期的“婴戏图”常以贵族孩童蹴鞠、钓鱼、对弈、放风筝、捉迷藏等活动时的场景为主体,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较为全面的反应了当时儿童玩乐和生活的场景,极富时代特色。

例如这幅《斗草图》就描绘了古时儿童间十分流行的一种娱乐风俗——斗草。每逢春夏之交,尤其是端午时节,山河景明、草长莺飞,孩童常相约郊外游玩斗草。斗草分为文斗与武斗两种,所谓“文斗”就是双方对报各自采来的草的名字,多者为赢,这种方式兼具文学、植物知识之妙趣。而“武斗”便是比草的韧劲,双方将叶柄相勾,捏住后相反拽动,断者为输。

清代冷枚《百子图》清代冷枚《百子图》局部

除了画风的不同,明清时期的“婴戏图”还多被赋予了“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吉祥意蕴,这一时期画中的孩童人数大增,常绘四子、十六子、二十子、百子等,其中以十六子和百子“婴戏图”最为典型。清代宫廷画家冷枚所绘的《百子图》就是清代“婴戏图”的典型代表,有“古代小百科”之称的《增修胶志》曾将他评价为“工丹青,妙设色,画人物尤为一时冠”。冷枚《百子图》描绘了百个孩童于亭台楼阁间相互追逐打闹之场景,每个孩童神态表情、衣着行事无一雷同,或捉迷藏、或挥舞彩旗、或对弈下棋、或放鞭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刻画精致细腻。画中配以荷花绽放、垂柳荫郁、湖水微澜、古木参天之景,将亭台、水榭、楼阁、宫殿、园林等建筑错落其间,令人目不暇接,一派平静祥和、秀丽旖旎之感。全画设色鲜明艳丽,线条流畅平滑,笔墨细致利落,冷枚将孩童们天真烂漫、调皮可爱之处刻画得淋漓尽致,观者仿佛也能透过画面体会到孩子们的快乐童趣。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析中国古代历代婴戏图绘画发展